中新网北京3月24日电由国家大剧院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主办,中国交响乐基金会特别支持的第五届“中国交响乐之春”临近开幕,3月24日,国家大剧院演出部副部长王路藜、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陈佐湟,以及施万春、谭利华、三宝等艺术家共同出席了发布会,详解了第五届“中国交响乐之春”的策划亮点。
2008年国家大剧院开幕之初,便策划推出了首届“中国交响乐之春”,迄今已历四届。
2016年4月8日至29日,第五届“中国交响乐之春”即将开启崭新征程。本届以“中国交响乐记忆”为主题,聚焦中国交响乐跨世纪的发展脉络,挖掘出一批鲜有机会上演的中国早期管弦乐作品,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进行集中呈现。来自全国的12支交响劲旅,在本届“中国交响乐之春”中将轮番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国家大剧院演出部副部长王路藜表示,本届“中国交响乐之春”期间将展示29位中国作曲家的34部作品,旨在通过这些作品寻根溯源,追寻中国交响乐的发展足迹,挖掘、弘扬中国音乐文化,共同推动中国交响乐事业的繁荣。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专家梁茂春对于本届“中国交响乐之春”的策划表示了极大认可与支持:“从萧友梅1916年在德国创作《哀悼进行曲》至今已经有一百年的时间,现在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去做一次回顾。也是时候该把那些濒临失传的早期交响乐遗珠重新拾起,让这些作品在历史上留下声音,这项事业迫在眉睫。”
发布会上,陈佐湟、施万春、谭利华、三宝等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共同畅谈了对“中国交响乐之春”这个原创音乐品牌所肩负的文化使命的期许。
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著名指挥家陈佐湟说:“国家大剧院承担着历史的使命与责任,不仅要支持、发扬中国交响乐的队伍,更要传承中国交响乐的文化。这些作品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如果我们这代人再不去挖掘、整理,我会感到愧对前人,也愧对来者。”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北京交响乐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谭利华说:“音乐的历史是作曲家的历史,国家大剧院这一届‘中国交响乐之春’可谓意义非凡。中国的交响乐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蕴含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应该通过这些作品,不遗余力地去传承、并推动当今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出生于1936年的施万春如今已是80岁高龄,从最初开始学习、从事作曲至今,他见证了中国交响乐发展道路上的风风雨雨。回忆少时学习音乐的经历,他感慨万千:“记得儿时,一家人从农村迁到北京,我父亲靠每月仅30多元的工资养活全家九口人,我们连吃饱饭都很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音乐几乎是天方夜谭。好在那时候有位音乐老师免费帮助我,教我和声、钢琴,但大多数时候,我都是靠自己摸索着去学习。”考上中央音乐学院后,即便生活依然艰苦,他对音乐的热忱从未退却,全身心投入到作曲系的学习中,对创作可谓如醉如痴。数十年来,施万春创作了大量交响乐及电影音乐作品,在本届“中国交响乐之春”中,他最著名的代表作《节日序曲》将在4月13日由山东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再度奏响。对于本届“中国交响乐之春”的策划,施万春倍感欣慰:“中国的作曲人一直苦于没有一个好的平台演出自己的作品。中国近年来的交响乐事业发展迅速,全国成百上千家交响乐团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却很少有机会听到中国作品的演出,这是个很大遗憾。中国作曲家,无论青年或老年,手里不是没有好的作品,只是无处可用。在这次‘中国交响乐之春’中,各乐团都纳入了一定比例的中国曲目,这是一次高瞻远瞩的策划,国家大剧院定会通过其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全国音乐院团,一同重视起中国交响音乐文化,促进中国交响乐事业的繁荣发展。”
作曲家三宝出生于音乐世家,母亲是创作了《嘎达梅林》的老一辈著名作曲家辛沪光。发布会上,三宝讲述了辛沪光于1956年创作《嘎达梅林》的经历,以及一段由《嘎达梅林》带来的音乐情缘。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三宝自然而然地走上了作曲之路,创作了《亚运之光》《不见不散》《暗香》等耳熟能详的作品,及《侠客行》《百年恩来》《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苦茶香》《金粉世家》等诸多影视作品的经典配乐。在4月21日沈阳交响乐团的音乐会中,辛沪光的交响诗《嘎达梅林》将由郑小瑛执棒上演。(记者高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