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东城区帽儿胡同的国家话剧院旧址已经沉寂了许久,但最近这里却又重新“满血复活”。昨天(3日),已经在这里排练一段时间的国家话剧院《中华士兵》剧组,首次公开排练,展示了全剧最后一幕“赴死”的片段。虽然只是一个片段展示,但那场景却激荡人心,让小小的排练厅一下就充满了正能量。
《中华士兵》是国话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而推出的作品,由冯俐编剧、查明哲导演,何瑜、徐卫、宗平、翟小兴、王新、李梦男等近50名演员联袂演出的原创大戏。剧中讲述了一段抗战期间发生在黄河岸边的传奇故事,千余名刚刚入伍的十六七岁的陕西“冷娃”,誓死保卫黄河、保卫中条山、保卫祖国,在完成牵制敌人任务、弹尽粮绝之后,吹着唢呐、吼着秦腔,跳入黄河。
昨天首次公开的这个片段,正是全剧的戏剧高潮“赴死”。在一段从军官到士兵的深情诉说后,一个个鲜活的面孔视死如归,毫不犹豫地跃入黄河。这个场面被导演查明哲处理得非常诗意,从台词到舞台动作都是如此,战士们眼含热泪,宛若雕塑般地凝固在岸边,雄浑的秦腔声在这一刻响起。片段展示完毕,台上不少演员都悄悄抬手去抹眼角的泪水。查明哲表示,《中华士兵》中既有这种诗意的场面,也有非常写实的细节,可以说是一部诗化现实主义大戏,“剧中所有人物都非常写实,30多个有名有姓的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
在一部宏大叙事的作品里,纷繁复杂的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这对编剧无疑是极大的考验。说起创作,编剧冯俐说办法只有一个,“大量的阅读!为了写这部戏我的阅读量大概有四五百万字,只要和抗战有关的资料我都看。”正是在这样的阅读里,冯俐发掘了一个个人物的种子,并把它们完整丰满成一个动人的角色。冯俐说,剧中有一个“逃兵”的形象就是她从一首诗里找到的灵感。在那首诗里,一个中国士兵和日军对峙互相用刺刀刺到了对方,但中国士兵因为刺刀太短不能插得更深,于是向前走了一步,杀了敌人也让敌人的刺刀将自己刺得更深。而在《中华士兵》中,这个士兵的形象有了更为丰富的故事做根基,让他的这个举动有了更多依据。
此次为了排练好《中华士兵》,国家话剧院可谓是举全院之力,剧中将帅等角色更是云集了陈希光、高发、吕毅、陈强、王楠、唐黎明等老艺术家。在近一个月的排练时间里,优秀的演员们合力呈现、彼此助力,让《中华士兵》峥嵘初现。值得一提的是,剧组特意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请来两名秦腔演员加入,届时观众将在话剧舞台上感受到秦腔响彻舞台的动人瞬间。
该剧将于9月3日在保利剧院首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