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昆曲600年
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山腔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小唱,流传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从昆曲的历史发展上看, 18世纪之前的 400年,是昆曲逐渐成熟并日趋鼎盛的时期。昆曲一直以富丽华美的演出氛围,精致风雅的刻意追求,日益走向文雅、繁难的境地。18世纪后期,地方戏开始兴起,它们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演出格局,戏曲的发展也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昆曲之美,可以体现为文学之美。昆曲剧本来源于许多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西厢记》等,曲文秉承了唐宋以来的诗词文学传统,文辞华美,富有意境。《红楼梦》中有这样的情节:贾府为宝钗庆祝生日,阖府上下听戏,宝钗忖度着老人爱听热闹戏的心思,点了一处《山门》。宝玉不解,宝钗讲到这出戏的美妙之处——“这一出戏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那音律不用说是好了,那词藻中有只《寄生草》,极妙!”
“漫揾英雄泪,
相离处士家。
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
没缘法转眼分离乍,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
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红楼梦》中提到曲词的远不止这一处。至于林妹妹顾影自怜时想起《西厢记》中的“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或是行酒令时不小心脱口而出的“良辰美景奈何天”等,皆是昆曲中的佳句。昆曲之美,还可以体现为舞蹈之美。在中国戏曲史上,昆曲有“百戏之师”的美誉,因为昆曲已经发展出了完备的表演体系。昆曲的地位重要一个体现在它是一个演员开蒙打基础的剧种。梅兰芳就曾说过昆曲载歌载舞的特点对于一个戏曲演员身段的塑造有很大的帮助,能让其变得规范、顺畅和优美。这也是为什么电影《霸王别姬》中,京戏班子的小演员,都要“有点昆腔的底子”。英达饰演的经理说“男怕夜奔,女怕思凡”,指的是《孽海记·思凡》,这也是一出身段繁复的戏。电影中小豆子念的“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傅削去头发”、“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几句,在原剧中都是带有身段的唱段。昆曲的身段,大到身体的姿态,小到握扇子的手势,无不极为讲究,极有韵味,极致耐人寻味。昆曲之美,当然也体现为音乐之美。昆曲有名的唱段数不胜数,《牡丹亭》的“游园惊梦”,《长生殿》的“闻铃”,《西厢记》的“长亭送别”等,只是昆曲沧海中的几颗明珠。许多后起的地方戏曲,都要向昆曲汲取养分。包括京剧在内,许多戏曲剧种的演员,多有会昆曲的。当初徽班进京,老徽班里,人人皆能昆曲。昆曲特别讲究吐字发声,这对于其他剧种来说,是特别值得借鉴的。昆曲剧目繁多,各种剧种都可以加以移植。从历史上说,昆曲始终在文人的雕琢下发展,京剧即使最后取代了昆曲的地位,京剧演员也仍然以会唱昆曲、以唱昆曲地道而骄傲。除了唱,昆曲的伴奏乐队也是其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师和笛师是昆曲乐队的两个灵魂人物,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甚至一支笛、一张鼓,就是最简单的昆曲乐队了。文场中的笙、箫、琵琶、阮、胡琴等,武场中的大锣、小锣、钹、铙、木鱼等,契合剧情的需要,营造出恰如其分的音乐氛围。昆曲大美,也是文人文化之美,更是泱泱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2016年10月3日 周一 19:30
票价:50 80 100 180 280 380 580元
|